创业者不问出处 一说起创业,一些人都是豪情万丈,踌躇满志。他们的人生标杆不是李嘉诚,就是马云、刘永好;他们向往的创业路径和成功模式,不是阿里巴巴,就是新东方,总想着一步登天。但他们不知道的是,在敲开成功大门之前,这些今天头顶光环的成功者、偶像、富豪,也曾经是籍籍无名的小卒,也为别人打过工,同样的是,他们都一直默默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蓄力。 再看看咱们身边事业有成的朋友,他们共同的选择也都是脚踏实地,在大家司空见惯的领域掘出第一桶金,从做好一件件小事开始他们的创业之路。创业,英雄不问出处,关键就是有资源的,要利用好现有资源,把事业做大做强,没有资源的创造条件,走出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。 “成套的咸鸭蛋、松花蛋加工设备已经到位,松花蛋生产技术也已经成熟了,现在就等相关部门的食品生产许可证批下来,新上的加工项目就能立即启动。”在时堰镇兴凤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新砌的加工车间里,老板李惠平信心满满。从创业之初到现在,李惠平一直保持着当初的创业激情,永葆一颗勇闯敢拼、迎难而上的年轻的心。 李惠平是时堰镇建东村人,高中毕业后,他随父亲在别人的养殖场负责鸡苗孵化,由于头脑灵活、爱学肯干,很快就掌握了孵化技术,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。“我们拿着固定工钱,老板却可以挣大钱,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当老板?”创业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。 2000年,25岁的李惠平从朋友那里得知海安县的一家食品站改制,对外发包。创业的思路一下开阔了,他当即向父亲借了1万元钱,只身来到了陌生的海安县包下食品站,从事鸡苗孵化和鸡蛋收购、销售。胆量固然重要,但面对陌生而又激烈的市场竞争,李惠平唯有默默坚持。在海安创业的前4年,由于缺乏资金和人脉,他每年收入只有几千块钱,却一直没有退缩过。2004年,禽流感爆发,在绝大多数养殖户“抛鸡弃蛋”的情况下,李惠平凭借过人的胆识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。“当时,可以说长江以北的养殖户都在低价抛售鸡蛋和鸡,家禽养殖业几乎‘停摆’。”李惠平却向朋友借了5000块钱,大量购进鸡蛋,并在严格筛选后,将质量有保障的鸡蛋再售出,一年就赚了10多万元。“李大胆” 声名鹊起,赢得了同行们的尊重,创业路也越来越宽了。 赚了钱的李惠平没有贪图享受,而是不断寻觅着新的创业之路。他一下子投入5万元,购买了3台全自动电脑孵化机,购置了货车和电脑,充实硬件设备。说起电脑,李惠平一头的劲。他认为电脑和互联网可是帮了他大忙,他一有空就坐到电脑跟前,查阅家禽养殖杂志内容,思维变得活跃许多。在一次去南京送鸡蛋的时候,他亲眼看着自己5、6毛钱的鸡蛋在经过筛选、包装后,价值涨到1块多。于是,他的脑筋也跟着加工机械飞快运转着:注册自己的商标,从供应商变身销售商。2007年,李惠平申请注册了“万凤”商标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,吸纳溱东和时堰的12户养殖户成立专业合作社。在这过程中,当时后港的领导的贴心服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2008年,在当时后港镇政府的鼓励下,李惠平“凤还巢”,把兴凤家禽养殖基地搬回了建东村。现在,他的合作社带动156名成员致富,万凤鸡蛋得到了南京、苏州、盐城等地连锁农产品公司的青睐,鸡苗孵化基地拥有11台自动孵化机,年可孵化鸡苗60万只,年收益近30万元。 在旁人眼中,李惠平已经算是成功人士了,但他却觉得创业的路还长着呢。“家禽养殖已近饱和,工业化进程迅速造成土地紧张,在现有基础上一定要延伸后道加工产业链,拓宽致富渠道。”李惠平去年以来,又投资近100万元,购进成套的加工设备,拟生产咸鸭蛋、松花蛋和卤鸡蛋,并可以帮别人加工。他粗粗地算了算,如果项目满负荷运转的话,那么日可产禽蛋成品8万只,收益达8万元,并且将带动时堰镇乃至周边乡镇数千家养殖户共同致富。 “活到老,创业到老。如果80岁还做得动,那么我肯定还在创业。”李惠平说。 自古英雄不问出处。但愿所有有志于创业的青年,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准位置,在创业大潮中建功立业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