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5日下午,时堰镇兴凤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很是繁忙,上海联华超市的运输车辆正在装货,没多长时间,四万多只咸鸭蛋已装车送出。看着装载的货车发出,合作社负责人李惠平笑笑:“自从产品生产许可证拿到手后,一直忙着生产,这几天忙得很呢,人手都有点紧张了”。
李惠平所说的生产许可证指的是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《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》,他自豪地说,有了这份许可,才有蛋制品(再制蛋类)生产资格。这是他创业路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。
李惠平是时堰镇建东村人,高中毕业后,随父亲在别人的养殖场负责鸡苗孵化,头脑灵活又肯吃苦的他很快掌握了孵化技术,在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的同时,也萌生了自己创业做老板的想法。2000年,25岁的李惠平承包了海安县的一家食品站,从事苗鸡孵化和鸡蛋收购、销售,面对陌生又激烈的市场竞争,他默默坚持。创业的前几年,由于缺乏资金和人脉,每年的收入都不丰厚,李惠平却始终没有退缩。2004年,尽管爆发了禽流感,但是李惠平凭借过人胆识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。“当时可以说长江以北的养殖户都在低价抛售鸡蛋和鸡,家禽养殖业几乎‘停摆’。”李惠平向朋友借钱大量购进鸡蛋,经过严格的筛选,将质量有保障的鸡蛋再售出,一年就赚了10多万元。这一次的“魄力”不仅让他赢得了同行们的尊重,创业路也走得更宽广。
有了这一次的成功,李惠平信心倍增,不断寻觅着新的发展,新的增收点。他投入5万元,购买了3台全自动电脑孵化机,购置了货车和电脑,充实硬件设备。买了电脑,连上网络后,他一有空就坐到电脑跟前,查阅家禽养殖杂志内容。一次去南京送鸡蛋的时候,眼看着自己每只五六角钱的鸡蛋在经过筛选、包装后,卖到1块多,李惠平嗅到了商机,他的脑筋跟着加工机械飞快运转着:注册自己的商标,从供应商变身销售商。回家后,他一有空就搜索查看食品包装机械和注册商标等相关事项,2007年,李惠平申请注册了“万凤”商标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,吸纳时堰和溱东的12户养殖户成立专业合作社。2008年,在当时后港镇政府的鼓励下,李惠平“凤还巢”,把兴凤家禽养殖基地搬回了建东村。慢慢地,他的合作社带动156名成员致富,万凤鸡蛋得到了南京、苏州、盐城等地连锁农产品销售公司的青睐。
在不少人看来,李惠平的事业已经做得很不错了,但他认为创业的路还很长。“家禽养殖已近饱和,在现有基础上一定要延伸后道加工产业链,拓宽致富渠道。”多年打拼,思维活跃的李惠平对家禽业的发展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。近两年来,李惠平投资100多万元,购进成套的加工设备,开始进行咸鸭蛋和松花蛋的生产,引领合作社业务从养殖、收储向加工销售转变。
近2000平方米的厂房内,原料间、消毒间、蒸煮车间等“分工明确”,成套的咸鸭蛋、松花蛋加工设备正在正常运转,仓库里,6枚装、8枚装、9枚装、20枚装、26枚装、48枚装等多种包装规格的咸鸭蛋、松花蛋堆放整齐。“收蛋、选蛋、分级、清洗、腌制……”一系列生产流程,李惠平脱口而出,期待多时的产品生产许可证拿到手后,从年初到现在,仅咸鸭蛋就已经生产销售200多万只。“不满足”的李惠平还通过网络逐步掌握了卤鸡蛋的制作流程和配方,他表示,在端午节过后,就着手进行试生产。他粗粗地算了算,所有项目满负荷运转的话,届时日可产禽蛋成品8万只,同时可带动时堰镇乃至周边乡镇数千家养殖户共同致富。
不断丰富禽蛋制品的同时,李惠平还积极拓展销路。不仅跑超市,自己开了一间小网店,他还拜访了我市有名的电商森虎商贸有限公司,希望借助已经成熟的网络平台销售自己的产品,为产品打开更广阔的市场。